索引号: 11370800670547056Y/2019-000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太白湖新区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19-07-11
济太发〔2019〕8号关于印发《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8-15 10:55 浏览次数: 字体:[ ]

 


济太发〔2019〕8号

  

济宁太白湖新区党工委

济宁太白湖新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

专项规划》的通知

 

石桥镇党委和人民政府、许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区属各部门,各企业,驻区各单位:

现将《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济宁太白湖新区党工委       

济宁太白湖新区管委会       

2019年7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太白湖新区位于济宁城市南部,南接微山湖,北靠老城区,梁济运河、泗河双河环抱,府河、老运河穿境而过,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突出,承载条件良好。市委、市政府对太白湖新区建设高度重视,将太白湖新区作为城市引领发展的主中心,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规划建设好太白湖新区,对增强济宁中心城市辐射力、竞争力、吸引力,助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五六”目标思路,充分发挥太白湖新区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建设全市行政、教育、文化、商务功能核心区,争当生态文明标兵、打造绿色发展样板、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特制订《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专项规划》。

本规划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济宁太白湖新区二次创业五年行动计划纲要(2017-2021年)》《济宁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等编制,规划期为2018-2022年,展望至2030年。

 

 

 

太白湖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专项规划

 

一、基础条件

建区十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新区上下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聚力改革创新、拼搏赶超,聚焦高端产业、重大项目,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新城建设展现崭新面貌。

(一)发展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2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十亿元,达到10.4亿元,较建区之初增长50倍,其中税收占比达到88.5%,增速及税收占比均居全市首位。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突破口,发挥新城发展大厦、鸿顺大厦、京投总部广场等楼宇平台作用,吸引了一批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企业总部入驻。精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太白湖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老运河文化产业带开发持续推进。南阳湖农场推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抓手,不断完善项目运作体系,累计实施重大项目230个,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济宁游客服务中心、济宁医学院、济宁一中和一批中学、小学项目投入使用。突出重点项目策划,启动实施市文化中心、市立医院、城投商业综合体、文化产业园、鸿顺运河金街等重点产业项目,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和二次创业进程。

——产业布局日渐优化。依托重点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太白湖景区为核心的精品旅游产业板块,以新城发展创新创业中心为核心的创业孵化板块,以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科教创新板块,以京投总部广场、鸿顺大厦为核心的楼宇经济板块,以南阳湖农场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板块。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着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规划展示馆等综合场馆建设,推进道路、桥梁及各类市政管线建设,实施石桥镇驻地综合整治,加快泗河综合开发防洪堤、环湖大道东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余项。启动实施“光耀新城”“智慧新城”行动计划,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智慧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二)优势条件

——区位交通优势。周边京台、济徐、日兰高速纵横交错,京沪、京九、新石铁路线交汇贯通,京杭大运河通达南北,济宁曲阜机场距离较近,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根据新一轮济宁市城市规划,伴随跨湖高速、新机场高速、南绕城高速、城市轻轨、快速交通道路等都市交通体系的完善,济宁新机场、鲁南高铁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推进,将有效打通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往来,进一步提升区位交通优势。

——自然生态优势。新区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先后实施北湖湾、新运河、老运河人工湿地等绿化景观项目,启动实施“花满新城”行动,高标准推进道路景观绿化,全区绿化总量突破2480万平方米,被评为首批“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排名长期位居全市前列,地表水和环境噪声平均值均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文化底蕴优势。新区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运河文化、纪念诗仙李白的太白文化,而且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悠久的湖渔文化。老运河穿境而过,石佛寺、望海堂镶嵌其中,为太白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释放文化优势、增强文化动能,将为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政策环境优势。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区建设,《关于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2018-2021年)的实施意见》(济发〔2018〕26号)将太白湖新区明确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主中心,以政务服务、高端商务功能为主线,以居住生活、休闲度假为支撑,建设市级行政、教育、文化、商务功能核心区”。成立市太白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全面实行挂图作战,着力推进新区发展建设。

(三)面临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加速突破,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机遇。改革开放40周年时点,我国将围绕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出台重大举措,加速由沿海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金融、互联网、文化、医疗等产业外资准入将进一步放宽。省委提出,更加注重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化改革、抓好落实,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优势。

——大运河文化复兴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和全省层面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论证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旅游发展、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设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为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提供重大机遇。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机遇。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国家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落户山东,全省和全市上下积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各地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济宁城市布局调整重大机遇。市委“项目落实年”动员大会提出,推进“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的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将新区作为城市引领发展的主中心,市级行政、教育、文化、商务功能核心区,赋予新区“一核引领”的重要战略定位。

(四)制约因素

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相比,与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相比,新区在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塑造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制约。主要体现为:一是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空间有限。新区成立初期,更多强调的是以“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主体框架,相比之下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主导产业培育还没有真正破题,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亟待向“发展”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房地产、建筑业、煤炭开采等传统型、资源型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刚刚起步,旅游业水平有待提升,创新资源集聚不足,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依然较为匮乏,对经济支撑带动能力不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仍需加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煤炭压覆面积大、塌陷地治理难等问题尚未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融资难、用工紧、土地缺”等要素制约现象越来越突出,将不可避免制约产业的发展。四是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沿海发达地区凭借长期积累的资本、技术等诸多优势,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中西部地区依靠政策、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奋力实现提档进位;与周边县区相比,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基础都存在明显差距,产业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二、总体要求

未来一段时期,是太白湖新区推进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引领示范作用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新区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跨越追赶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战略功能定位,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市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紧抓城市重心南移重大机遇,立足“一核引领”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突出以政务、金融服务及商务办公为主线,以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建设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出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总部经济、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现代金融、高效农业等八大产业,坚持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努力构建符合城市新区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立足济宁、辐射全省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为建设城市功能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战略

——高端引领战略。以新发展理念、新旧动能转换统揽产业发展全局,增强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重组能力,引进高端项目,吸引高端人才,大力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基础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鼓励创新的政策,大力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外引内联的创新平台,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创新性企业迅速成长,在创新中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融合互动战略。树立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文化与经济、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旅游产业与医养健康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集群提升战略。坚持集聚集约内涵发展道路,构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配套体系,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工程,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强化区域品牌建设,推动新区产业走集群协作的发展道路。

——生态优先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产业空间布局约束、行业准入限制,充分运用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机制,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夯实新区绿色本底,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开放合作战略。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不断推进资源要素集聚和发展空间拓展,促进产业跨区域、多层次开放合作。

(三)发展定位

根据新区产业发展条件和战略地位,围绕建设城市功能核心区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着力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基地”,打造区域新兴增长极。

——高端商务功能集聚中心。着眼国际视野、一流标准,突出高端金融、商务办公、企业总部、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强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管理,形成展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街面景观,打造全市高端商务功能集聚中心。

——特色文创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新区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方向、高端领域、高端环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渗透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打造鲁西南区域特色文创产业示范基地。

——医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突出发挥医疗、生态优势,加快引进高端医学研究机构和优质健康服务资源,大力推动“健康+”模式,积极培育“健康+疗养”“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地产”产业链条,发展健康产业新业态,打造全省重要的医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太白文化资源,依托太白湖景区、运河景观带、南阳湖农场、济东新村文旅科技产业园等资源,有序推进旅游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打响全域旅游品牌,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四)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较强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力争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到2022年突破26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产业集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四新”促“四化”成效明显,以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孕育,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总部经济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围绕城市功能核心区要求,重点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功能分区。

——优势企业加快成长。在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教育培训、高新技术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创建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平台等载体建设日趋完善,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平台)蓬勃发展,区域创新活力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亩均税收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实现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方式全覆盖。

2030年,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体系更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市场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高标准建设成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成为在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三、发展重点

依托新区优势资源和载体平台,突出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聚焦聚力以“四新”促“四化”,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发展工程,围绕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总部经济、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现代金融、高效农业等八大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城市核心功能、占用资源少、能耗低、附加值高、资本和知识密集的业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体系。

(一)精品旅游产业

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精品旅游提升工程,加快旅游服务和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打造滨湖生态旅游新城。

1、重点方向

——滨湖生态旅游。以太白湖景区为主体,立足滨湖生态优势,大力挖掘生态休闲产品,着力开发“水乡观光、亲水体验、滨湖度假、湖鲜品尝”等系列项目,加强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控制,推进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亲水式生态旅游区。高水平策划举办桃花节、慢跑节、荷花节、放鱼节等节庆活动,发展节庆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民俗文化,推进运河沿线遗址、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加快运河古镇、运河金街等项目开发,积极引进画舫、宝船等水上旅游设施,创新开发利用手段和产品表现形式,塑造多样主题文化产品,把特色文化内涵融入旅游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旅游消费的各环节,打造历史文化深度体验区。

——休闲体育旅游。依托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建设,实施体育旅游精品打造工程,建立完善以环湖公路自行车赛、环湖马拉松比赛、龙舟大赛等为代表的赛事产业体系,发展垂钓、龙舟、游艇、低空飞行等休闲运动产业,开发举办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引进影响力大的体育表演赛事活动,不断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太白湖健身圈,争创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和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

——亲子娱乐旅游。依托济宁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济宁市儿童公园等载体,针对亲子客群、青少年客群、年轻白领客群等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类型的主题游乐型产品,打造青少年亲近自然、体验科学的科普体验基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丰富市民及游客的休闲娱乐生活。

2、发展途径

——建立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按照覆盖全域、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原则,实施全域旅游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太白湖景区、运河文化带、儿童乐园、文化街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奥体公园功能提升、孙杨田岛、湖心岛综合开发等文旅项目开发,促进文、商、旅、体、农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由围绕太白湖景区的封闭式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方式转变,打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推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景区业态、内涵品质、综合功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五大重点,着力推动旅游景区全面转型发展,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增加休闲度假功能为目标,强化景区游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功能,推出“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景区综合消费附加值,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努力推动旅游景区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鼓励旅游景区加强科技应用与升级,依托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感染力、表现力,增加体验型、服务型旅游业态。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平台,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功能全覆盖。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及品牌连锁经济型酒店,创建星级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生态饭店,提高游客留宿率。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停车场、旅游标识、公共游憩空间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化停车场,确保规模和游客承载量相适应。以绿道、游步慢行道建设为发展轴,规划建设旅游露营地、房车营地、运动旅游营地,为户外旅游者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推进旅游景区直通车合作,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

——大力加强旅游营销。推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旅游OTA和线下旅游企业融合互动,B2B电商合作平台、B2C产业营销平台、OTA电商合作模式的建设。加强新媒体营销,创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互动营销方式,提升太白湖旅游微博、微信的知名度、影响力。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组合不同旅游产品,定期发布旅游新线路,建立客源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旅游精准营销水平。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专业机构和著名旅游传媒、旅游组织等合作,提高产品开发、策划能力,提高太白湖新区的国际美誉度和知名度。

专栏1:精品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太白湖景区文化提升项目、运河古镇项目、老运河水上旅游项目、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济宁市儿童公园项目、奥体公园景区文化提升项目、太白湖度假酒店项目、太白湖新堤开发项目、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项目。

——重点招引项目:运河古镇开发项目、运河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孙杨田岛综合开发项目、湖心岛综合开发项目。

(二)文化创意产业

顺应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集约化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1、重点方向

——文化创意设计。大力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快推进济宁市文化中心(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市文化产业园等载体项目建设,强化主题体验功能,打造大型城市创意文化综合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规划布局数字创意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加快形成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示范和孵化基地。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休闲、生态、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交互体验应用。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加快发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文化会展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文化装备。开拓文化装备产业链,培育文化装备研发应用产业集群。紧跟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等发展趋势,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积极引进数字文化装备项目,鼓励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推进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文化创意内容生产。

——文化会展业。引导文化会展与城市经济有机结合,推动文化要素集聚和品牌会展活动的培育。发挥济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依托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加快培育和引进文化会展项目和企业,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书画、文创、动漫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展会,进一步提升文化会展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会展策划、施工设计、展览搭建、智能会展等环节配套服务,打造文化会展产业链。推动会展业态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会展和会展电子商务,加强虚拟会展与实体会展的互动和融合,扩大会展网上交易规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展商业模式。

2、发展途径

——全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效衔接,支持发展高精尖文化装备,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先进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会展、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应用,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升文化创意领域“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国有民营资源,扩大有效供给,加速推动资本、人才、版权等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健全多层次文化产品市场,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重点发展图书报刊、演出娱乐、影视动漫等产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引导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权管理和运营。积极发展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大力促进文化消费。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加强文化消费供给,丰富文化消费业态,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鼓励文化企业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引导文化企业围绕内容创意、核心产品、衍生产品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新的文化消费业态。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文化惠民卡,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文化消费理念。

专栏2: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济宁市文化中心项目、济宁文化产业园项目、大众报业文化产业园项目、古运河文化创意小镇项目。

——重点招引项目:数字创意产业园项目、新媒体产业园项目、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项目。

(三)医养健康产业

顺应居民健康观念的积极变化,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育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养老地产等产业,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医养健康产业链条,提升医养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创医养结合示范区。

1、重点方向

——医疗服务。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济宁市立医院建设运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和标准化建设。联合济宁医学院,建设微肠癌、矮小症、抑郁症等专科医疗研究机构,形成高端专科医疗集中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第三方专业体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食品药品检验、医学独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医疗资源整合,研究组建区域医疗集团。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和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推进国际国内医疗资源合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打造一流医疗服务综合体。加快建设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支持发展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健康管理机构与互联网企业通过合作开发、联合建设、运营托管等形式,发展“智慧健康服务”“远程健康服务”“个性健康服务”等健康服务新业态。

——健康管理。依托滨湖、亲水的宜居宜养环境,积极引进知名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提供集健康体检、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于一体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心理健康、母婴照料和残疾人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主动引进优质妇幼保健医疗资源,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及产科标准化建设,发展以孕产保健、幼儿托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为中心的妇幼健康服务,开办高端孕产期护理服务机构,抢占妇幼保健产业高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个体化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诊疗等内容。规划建设休闲疗养小镇、养生会所、健康基地等项目,发展健康养生、休闲疗养产业,形成融康复疗养、中医养生、西医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健康城。

——养老服务。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建设以老年医学、老年康复为主体的医养结合机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企业,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集群。支持养老服务产业与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发展途径

——完善健康信息数据平台。围绕大健康发展、健康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以培育和发展大健康优势产业为着力点,搭建健康大数据交流整合平台,建立健全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打造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健康大数据中心。

——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向国内外各类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加快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疗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登记评审、技术准入、运行监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同等待遇政策。

——加快树立健康城市形象。引导居民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健康消费意识,激发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营造健康产业发展氛围。系统策划、组织和举办一批以高端论坛、主题活动、会议会展为核心的大健康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吸引社会广泛兴趣与关注。促进旅游业与医疗、养老、保健、养生等行业融合互动,发挥旅游业的宣传扩散作用,推动健康太白湖的品牌传播。

专栏3: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济宁市立医院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智慧医院改造项目、健康大数据中心项目。

——重点招引项目:休闲疗养小镇项目、太白湖医养健康城项目、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引进项目。

(四)都市总部经济

突出“以楼聚产、以产兴城”,打造楼宇产业发展引擎,促进总部企业及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充分聚集,力争每年引进1至2家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新区。到2022年,总部经济政策、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全市总部经济核心区。

——提升楼宇平台能级。以CBD中央商务区为中心,推进总部大楼、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园(集聚区)建设,构建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加快济宁大道、运河路沿线商业地块开发,提高新区现代化楼宇比例,丰富楼宇业态,增加载体数量,促进楼宇合理集聚和布局优化。加大对存量商务楼宇和闲置厂房的盘活力度,推动楼宇“退散进集”工作,提升楼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来我区设立综合型总部,承担企业行政管理、战略决策、资本经营、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职能。重点引进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联的、在本行业处于较为领先的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打造全市金融总部基地、商务总部基地和科技信息总部基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优质中介机构为总部企业提供会计、法律、审计、咨询、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等服务,满足总部企业商务需求。

——培育特色专业楼宇。按照“一楼一园区”“一楼一特色”的思路,通过深入分析楼宇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对各楼宇内的产业业态进行相应的定位,采取政府引导、定向招商、特色集聚等方式,“一楼一品”地引导行业集聚发展,探索楼宇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

——改进楼宇招商服务。根据楼宇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积极招引知名商务办公楼宇开发商和物业运营商。深化与知名商务地产开发商、知名楼宇物业运营商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与全体业主的信息交流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有效的利益联动,实现代理招商和连带招商,促进上中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集聚。

——强化城市空间管控。加强城市设计对中央商务区的空间优化和管控作用,在城市设计基础上,制定、完善各类景观要素控制导则,从整体上控制好区内建筑的风格、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和空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整体景观,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加快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城市改造建设步伐,腾出优质土地、空间资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创造条件。

专栏4:总部经济重点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CBD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恒大时代广场项目、城投商业综合体项目。

——重点招引项目:知名商务办公楼宇开发商招引项目;知名商务办公楼宇物业运营商招引项目。

(五)高新技术产业

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为主攻方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载体建设,实施产业链招商,全速推进龙头项目落地,加快形成集群联动效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引进大数据优强企业,鼓励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第三方服务,打造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支持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技术、人才和专利等资源,加快大数据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支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大数据标准验证、测评认证等服务,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支持安全咨询及集成、安全运维管理、安全测评和认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培训及新型信息安全服务发展。支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支持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生物科技。以研究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引进国内外生命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生物芯片、纳米生物技术、靶向技术、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抢占生命科技前沿技术。对进口依存度高的高端医疗设备及配套试剂研发创新,大力发展大型可移动数字成像医疗设备、超声诊疗仪、数字化光学与微波医疗仪,开发一批智能化、便携式医疗诊断器械等。

——智能制造。抓住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面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培育引进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产业化项目,研发智能制造软件、硬件系统集成产品,支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引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细分领域“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培育和推广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六)教育培训产业

践行“教育强区、教育兴区”发展理念,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集聚优质教育机构,加快培育互联网教育产业,打造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

——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教育集团、知名教育机构,探索通过建立分校、独立办学、委托承办、学校联盟等多种方式,创建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育发展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实施名校培育工程,推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现代化,积极开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试点,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

——推动职业教育品牌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推出一批教育服务“精品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特色品牌。支持职业院校拓展培训领域,鼓励开展中外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高精尖技术引进、创新、应用,打造知名职业教育专科品牌。

——培育互联网教育产业。联合区域内院校、企业共同建设全市互联网教育发展中心,促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提升互联网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培育本地在线教育企业、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企业,助力网上学校、网上培训机构快速发展。鼓励扶持实力强、质量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发展,实施连锁经营,发挥品牌效应。

(七)现代金融产业

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打造新兴金融聚集区。

——做大做强主力金融机构。坚持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的主力金融地位,支持现有银行机构通过创新发展,扩大管理及业务辐射区域。支持各类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在新区开设支行、支公司和营业部。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机构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构建多元化业务体系。拓宽证券期货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业务领域,支持证券期货多元化发展,做大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创新各类绿色信贷产品。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着力培育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支持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为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提供多样、灵活的金融服务。

——创新发展各类新兴金融。根据总部企业特点,探索有效的总部融资模式,构建适应新区总部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化准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金融组织。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小型金融组织规范发展。

(八)生态高效农业

立足近郊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发农业多重功能,推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建设,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提高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水平。加强塌陷地治理,发展标准化特色生态养殖,积极开发集养殖、垂钓、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打造休闲渔业基地。强化农业绿色生产,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将绿色有机、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发展的全环节。

——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加快南阳湖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立足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与拓展,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观光(垂钓)、农耕体验、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设施增地。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鼓励建设智能化喷滴灌、种苗繁育等设施农业,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四、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水城一体、产城融合,把握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城市空间的功能塑造,引导各组团、重点产业园区有序开发建设,打造“一轴、一带、四心”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突破“一轴”

一轴:即总部经济发展轴。以济宁大道沿线总部楼宇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设CBD中央商务区。围绕商务办公、金融保险、文化会展、创意研发、信息咨询等产业,打造商务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强化创新驱动、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职能,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品质高端的城市主中心,成为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二)强化“一带”

一带,即古运河-太白湖文化旅游产业带。将古运河沿线和太白湖景区统筹规划打造,抓住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机遇,突出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景观提升工程,规划建设运河文化公园;合理规划运河古道沿线用地,推进运河文化、生态景观、现代商业的一体融合,建设集文化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主题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老运河文化产业带,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涵养新兴产业、促进动能转换的助推作用。

依托太白湖景区的自然生态禀赋,推进孙杨田岛、湖心岛开发、奥体公园功能提升等综合旅游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观光、休闲、健身、体验等旅游形态,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以河湖湾水系贯通工程和滨湖生态新城打造为抓手,推动新区产业发展向都市型、生态型、文化型跃升,开拓文化旅游经济新空间,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培育“四心”

四心,即荷花路医养集聚区、济东文旅科技园、新城大学科技园、九曲湖湿地综合体。

——荷花路医养集聚区,发挥济宁医学院、济宁市立医院等医疗资源集聚的优势,依托市民公园、太白湖景区、梁济运河景观带绿意环绕的自然环境,以健康品质生活为主题,建设健康基地、高端颐养住宅、滨湖度假酒店、休闲疗养小镇等,发展医养结合、智慧治疗和主动健康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新城大学科技园,以新城大学科技园为主体,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公共实训于一体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济东文旅科技园,以济宁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为牵引,布局文化创意、休闲体验、购物娱乐、儿童教育等产业板块,招引海洋公园、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创意设计等业态入驻,培育文旅科技产业链。

——九曲湖湿地综合体,以九曲湖湿地、南阳湖农场为主体,着力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都市休闲产业,推进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湿地综合体。

五、主要任务

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计划,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环节,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产业化与应用部署,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一)招商引资行动

重点在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战略性产业投资项目和占据技术制高点、破解关键瓶颈制约、主导市场发展的技术攻关项目,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新区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坚持产业链招商、目标产业招商、龙头企业引商、优势资源引商,加强重大产业项目谋划盯引,着力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产业项目,推动新区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干部队伍业务技能培训,建设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开展精准高效对接。根据重点发展领域,有针对性地编制招商目录,深入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分类别、分产业建立项目需求库、技术需求库、人才需求库,研究制定产业招商(招才)地图,锁定潜在目标企业、机构或领军型人才,为精准引企、精准引才提供导航。充分依托市内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开展定向对接,突出加强与全球500 强企业、大型央企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领域的对接合作,有效提升招商引智针对性和精准度。

——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引资相关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重大投资项目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实施新兴产业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从项目立项备案到试投产的全过程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落地推进,促进重点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和建成投产,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

(二)引智聚才行动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培养一批领军型创新人才和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支撑新区产业发展。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的重要机制,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引进人才提供专业规范、高效便捷的“保姆式”服务,提升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突出人才导向,提高突出贡献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人才招引培育。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优才计划”,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创业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引导和支持高校、企业拓宽引才渠道,以科研和项目为纽带,精准引进科研、教育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开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管、但求发展”的柔性引才途径。结合新区发展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融资策划、项目包装、招商引资、专家咨询、项目论证等专业服务团队,为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

(三)科创领航行动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运用内外两种创新资源的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用设备与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开放式创新公共平台,以协同设计、众包研发、创新联盟等方式联合攻关。加大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增强整合资源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集聚、优化和共享,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八大产业,推动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技术创新链,加强对关键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攻关,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加速突破技术瓶颈,抢占行业制高点。加快新城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实训中心、电商创业园、互联网+创业网络平台、创新企业云数据库、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区等功能分区,促进科技与创新深度融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科研成果转化和技能人才创业,加快建设高科技生物治疗基地、精准医学研究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力量建设产业创新孵化器。建立完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创业辅导、扶持资金、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创业人才、创新企业。

(四)龙头培育行动

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大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初创型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完善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

——培育若干领军型企业。每个产业选择一批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设定培育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全力打造行业领军型企业。支持企业上市。

——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每个产业筛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库,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助推计划,引导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跟进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培育一群初创型企业。摸排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成长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出台实施初创型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推进其与行业领军企业配套协作,全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形成梯队型企业群体。

(五)碧水蓝天行动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和产业承载能力,打造水碧、天蓝、土净、风清的优美环境。

——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规划,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实行节能服务产业负面清单管理,积极培育“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建立健全产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项目节地、节能、节水、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确保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产品,在商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实施的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

(六)设施提升行动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成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拓展城市东进西跨框架,夯实新区经济发展基础,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路网,积极配合做好新机场高速、南绕城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工作,推进环湖大道东线、许庄街道辖区道路贯通、车站南路跨老运河桥梁等项目,打通断头路,推动实现与老城区的对接融合。加强石桥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荷花路、矿外路提升改造,加快建设石桥路、德源路、海川路,强化石桥镇与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跟进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实施新建道路亮化工程,做靓城市夜景。

——全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引领城市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构筑智慧城市良好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行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与集约化建设,重点推进面向楼宇经济、产业园(区)等集聚区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领域信息化改造,提升新区智慧应用水平。围绕促进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云环境、云开发、云应用产业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企业上云”。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考虑设施资源服务半径,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形成“社区—街区—住宅小区”层级结构,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建设,打造舒适、轻松、自然、现代化的生活配套环境。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六、保障措施

未来一段时期,是太白湖新区产业发展优化结构、提升水平、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各有关部门、镇街要高度重视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从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科技创新和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产业发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夯实经济基础,培育发展后劲。

(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推进办公室的作用,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对要素资源和政策的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局作为牵头单位,要做好任务分解、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镇街和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制定符合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意见和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优惠政策、发展目标,落实部门分工。

(二)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次办好”便民助企服务,最大限度向市场放权,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营商环境。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深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积极引进产业基金、债券资金,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整合、重组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区属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融资需求的企业管理、运行制度。

(三)创新要素保障机制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鼓励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对新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倾斜。对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积极协助优质企业、项目争取基金支持。整合包装国有资源,利用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积极与信托公司及券商合作,采用信托、债券等方式融资。优化项目用地布局,统筹安排用地规模和开发时序,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预留足够的用地空间。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争取上级对土地煤炭压覆、滞洪区问题的政策支持。建立土地退出机制,对超期未开工或投入产出率、税收贡献率、能耗及环境要求等指标未达到协议约定的项目,通过回购土地、置换厂房、协议搬迁等方式将其淘汰,腾出厂房和土地,扶持科技含量高、低能耗、高效益的优势企业。

(四)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坚持考核导向与发展导向相统一,明确各级各部门岗位承担的责任和具体工作任务,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督导通报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落实情况。严格落实《济宁市“蓝黄红牌”督查奖励办法》,全面实行挂图作战,细化责任分工,加强对产业集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督促推动。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深入评估分析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济宁太白湖新区党政办公室                  2019年7月9日印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