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在太白湖新区石桥镇刘营村的蔬菜大棚内,西红柿苗生长旺盛,打叉、点花、吊穗,种植户辛勤忙碌、精心管护,处处一派繁忙景象,刘营村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一年收获6万多斤
大棚里结出致富果
2月9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刘营村一个占地2亩多的大棚。放眼看去,朵朵的小黄花伫立于枝藤之上,点缀满眼葱绿,一根根绿色的吊绳上盘绕着西红柿茎蔓。种植户黄剿正在查看植株的生长情况,时不时弯腰看一下植株的根部、苗叶的长势,手里拎着装有营养液的罐子,为每一株西红柿苗点花授粉。尽管工作重复琐碎,但看着大约半米高、长势喜人的西红柿苗,黄剿乐在其中。“点了花之后还需要选柿子、打岔子、盘柿子。”西红柿种植是个耗功夫的活,好在黄剿把家安在了离田间地头只有几步远的地方,这也给他日夜照料这些西红柿带来了便利。“种西红柿种了15年,从最初的四五千株,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株,和地里的西红柿打了一辈子交道。”黄剿笑着说。
这是黄剿今年种的第一茬西红柿,春节前夕,黄剿在西红柿大棚里洒下了种子,从那时起,每天天刚亮,他和妻子都要掀开覆盖在大棚上的一层层棉被。“冬季天儿冷,西红柿畏寒,晚上要为大棚盖上棉被,让棚内温度维持在20度以上,白天气温高,为了保证西红柿的口感,要留出风口,只有大棚内保证足够的温度,才能结出好果子。”黄剿告诉记者,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等室外温度达到15度以上就不用每天起早贪黑为大棚掀被了。
定植、盘头、疏花疏果、落蔓……提起西红柿,黄剿讲得头头是道,“现在是西红柿生长发育的关键季节,往年都是3月中旬收获第一茬,今年引进了新品种,2月底就能收。到时价格也会高出不少,我的3个大棚占地6亩多,保守产量6万余斤,产值得10多万元。”他一边掐蔓一边给记者算起了致富账,“从眼下要忙到6月份,能收获4茬西红柿,今年春夏季增收20万不成问题。”
西红柿种植,挣得是个辛苦钱。黄剿培育的西红柿品种每一株能结出四五个果实,而为了保证每一个果实都达标,黄剿和妻子几乎吃住都要在大棚里。“眼下是第一茬西红柿集中人工授粉期,不出半个月,这批西红柿就能结出果实。而在这期间,为了保证每一颗果实达标,掐掉多余的枝丫是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是为了避免生出的枝丫吸收主干的养分,这道工序俗称‘打叉子’。”提起自家西红柿的品质,黄剿赞不绝口,“每个柿子平均300克左右,个大饱满、酸甜可口,最重要的是不愁销路,现在果子还没成熟,就已经被订购完了。”
村集体领办合作社
西红柿做成大产业
每年的3至4月份,是刘营村的西红柿丰收的季节,每到这个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西红柿收购商都会把大卡车开过来,一枚枚鲜红透亮的西红柿装箱后,被售往全国各地。在刘营村,像黄剿一样从事西红柿种植的有近400户。记者了解到,刘营村种植西红柿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特色的种植方式,加上天然的土壤优势,刘营村的西红柿口感好、品质佳,引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西红柿种植的行列中。顶峰时期,全村曾有近八成村民户种植西红柿,大棚数量高达200余个。刘营村村两委也给予了政策、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全村西红柿种植面积300多亩,家家户户有大棚,村里有60%的村民在济宁买了房。”刘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发强自豪地讲述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随着西红柿种植规模的扩大,刘营村党支部紧抓契机,充分利用本村种植技术、农业资源,成立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主要经营蔬菜、水果的种植及食用农产品加工、线上线下销售。“这几年我们引进新品种,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也比以前好了,影响力也大了,老百姓收入更是翻了一番。”黄发强告诉记者,按照今年的行情,等村里的西红柿上市预计能卖到3块多一斤,今后刘营村党支部将合作社发展方向定位在“西红柿种植+合作社运营+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发展模式。村民用原产品和劳动力入股,赚取一定的加工费,增加家庭收入。
用“菜篮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用大棚的“金钥匙”打开百姓的“致富门”。目前,合作社已经吸引了20余家种植户,去年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明显增长,按照当下西红柿的长势和预估产量,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这些年来,刘营村大力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发强说,他希望依托“刘营村西红柿”这张金名片,把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
来源丨齐鲁壹点
审核丨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