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图片新闻
太白湖新区大气污染防治硬核“管控”措施,赢得“新区蓝” 发布日期:2022-02-22 10:19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今年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也确实有压力,但我们依然信心满满。”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句话的底气,一部分来源于2月份蓝天保卫战的良好开局,为全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太白湖新区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告别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全区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已初步形成。2月1日-20日,新区PM2.5浓度均值为50μg/m3,同比改善7.4%;优良天数累计18天,优良率90%;综合指数4.11,同比改善11%。 

线上“千里眼”监控

线下网格员联动

 “这个是智慧环保系统,它可以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垃圾秸秆露天焚烧等污染大气的行为,摄像头将立刻锁定事发地,以便我们及时处理。”2月18日,在许庄街道环保智慧大厅,许庄街道环保站副站长姜凯正在监控辖区大气实时数据。姜凯介绍,如果企业生产时对应治污设施未正常运行,平台用电监管系统也会第一时间推送异常告警信息。平台通过在企业总线、产污、治污设备上配套安装的环保用电监控设备和视频监控,实现对企业产污治污全过程留痕及24小时不间断监控,形成线上线下同步监管格局,大力提升环保监管实效。

 在太白湖新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太白湖新区为二级网格,下辖的许庄街道、石桥镇为三级网格,许庄街道划分5个子网格,对应5名环保专职网格员,石桥镇划分7个子网格,对应7名环保专职网格员。新区共有环保监管平台3个,其中二级平台1个,三级平台2个。太白湖新区环保监管平台共接入空气自动监测站点2个,在线监测废气2家、废水1家、污水3家,各类视频监控209路,用电监管企业7家(45个监测点位),安装重型运输车辆门禁卡口系统企业7家,实现了对镇街空气质量、河流、重点企业、建筑工地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监控。

上午10点半,一条告警信息推送至许庄街道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街道某处工地出现烟雾告警,怀疑是焊接时未使用焊烟收集器,请第一时间前往核实整改。”接到告警推送后,姜凯第一时间将核查任务派遣至所在网格的网格员王洪霞,现场,王洪霞赶往了事发工地进行现场核实,“室外切割一定要安装并使用焊烟净化器,避免粉尘焊烟漂浮到空中污染大气……”在工地内,王洪霞重点检查了该工地的现场作业区域是否安装焊烟净化器以及工地生活区域是否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因为工地土方、切割、焊接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气粉尘烟气污染物,我们日常检查主要针对此项内容进行,确保辖区内大气污染物有效降低。”王洪霞告诉记者。

发现问题、秒收信息并快速处置和反馈,这是太白湖新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带来的便利。记者了解到,太白湖新区智慧环保监管平台依托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具备发现异常,系统智能化主动告警等功能;给所在片区的环保专职网格员下达核查任务,网格员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移动端APP将处置信息上报;平台工作人员调取现场处理记录,进行审核。通过发现、派遣、处置反馈和审核4个电子化流程闭环处置,人力投入大大降低,监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移动监测设备  巡检重点道路

临菏路是货车进出新区的重点区域通道,2月18日,在太白湖新区联合治理超限超载检测站,一辆辆大货车正在等待监测,工作人员正用重型柴油汽车尾气检测仪,对车辆的排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并现场出具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排气污染物测试报告。

上午11点,北湖交警大队民警拦下一辆运输砂石的柴油货车。车主提交行驶证后,尾气检测技术人员一人坐进驾驶室,一人蹲在车厢排气筒旁,将检测仪器伸进排气口。几次踩动油门后,检测数据报告单便打印出来,检测结果显示“合格”。

环保监察人员介绍,此次主要检测车辆尾气是否达标,“一般超标排放的车辆尾气会有肉眼可见的黑烟,车辆使用年份越久越有可能排放超标。”当天,环境监察人员共对40余辆柴油车进行了现场检测。“查到超标排放车辆后,我们采取‘环保取证、交警处罚’的方式,对违法车辆进行处罚。”

临菏路是济宁市南二环,也是主城区主要进出道路,每天进出的车辆有20000多辆,为加强进出城区车辆排污检查力度,北湖交警大队采取24小时巡查制度,对过往车辆进行不定时抽检,确保车辆排污符合标准。“我们在监测车辆时,通过三次踩油门,根据车辆的发动机怠速转速,取三次数值的平均值,与标准限制值进行对比,从而助力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对于超过限制值的车辆,将由交管部门给予200元处罚,同时督促驾驶员尽快加装DPF装置,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车辆管控方面,北湖交警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开展排查梳理,根据环境质量监测点设置情况确定核心控制区范围,组织警力深入辖区重点运输企业、用车企业开展走访座谈,告知管控重点、通行规则,确保辖区内车辆的源头监管。根据道路通行实际,建立远端道路分流、外环线路封控、近端道路查控、核心区域管控的四级管控机制。  

落煤不见粉尘  打造绿色港航 

 粉尘污染问题在码头输煤系统中尤为突出。输煤系统在卸煤过程中,煤从煤船卸载到皮带机上以及从一条皮带机转运到另一条皮带机上存在高度落差,在下落过程中受到冲击,会瞬时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空气。而这种现象在位于太白湖新区的济三煤矿泗河码头得到了明显改观。在济三煤矿泗河码头煤场,厂区四周均由蓝色防风抑尘网围挡,4座新建的2万吨煤仓高高耸立,从矿井生产出的煤炭通过5条全封闭的皮带栈桥运往煤仓储存,再由煤仓经全封闭输送带直接送往附近港口装船,整个生产过程全程封闭,看不见煤炭更没有粉尘产生。煤矸石、煤泥场内,两座大型气模棚实现对煤矸石和煤泥的封闭储存,通过全封闭输送带实现运输,喷淋系统覆盖厂区各个角落。如今,厂区烟尘漫天的景象再也不复存在。

 “原来进煤矿必须穿靴子,只要靠近煤场30米,保准个个灰头土脸。”兖矿集团济宁三号煤矿环保负责人表示,港口是兖矿集团自有煤炭专用码头,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内河港口,港口与济三煤矿连成一体,港口无堆场,煤炭由井下通过皮带机运到筒仓或直接装到运输船舶中。

 “2018年,矿上进行储装运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分泗河码头煤场、东部煤场洗矸场地、东部煤场煤泥场地三部分建设实施,整个煤炭及煤泥、煤矸石等附属产品的生产将实现全程封闭,实现产煤不见煤,从源头上遏制煤炭扬尘污染排放。”该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控制煤场、矸石场扬尘污染,尤其是减少煤炭、矸石在运输、装卸等操作过程中向大气逸散而形成的污染,使周边地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良,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大大降低煤场存煤的风力损失和煤场扬尘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的同时,促进了煤场周围居住环境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启动战时机制  优良天数增加

大气污染防治有其长期性和反复性,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唯有具体到各项防治任务上,一点一滴抓改善。1月下旬以来,太白湖新区多次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专题会议对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并启动战时机制,建立了区包镇、镇包村、部门包企业的包保机制,责任具体到每个部门单位、每名工作人员。

在此期间,环保部门还对各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进行治污效果执法检查,凡是发现废气排放超标、无末端废气治理设施或末端废气治理未正常运行的企业,严格依法处理。在抓好工业企业领域污染防治的同时,道路移动源也是重点整治对象。在太白湖新区,执法监管部门根据柴油货车运输时段、线路的特点,加强重点时段及路段的管控力度,近期累计查处排放不达标等柴油运输车辆19起罚款3200元。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制作宣传引导展板、粘贴通告400余份。

此外,在扬尘污染治理督促严格落实“八个100%”,规模以上土石方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在餐饮油烟、垃圾秸秆露天焚烧和烟花爆竹管控上,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深入开展垃圾、秸秆焚烧和烟花爆竹禁燃宣传。2月1日-20日,新区PM2.5浓度均值为50μg/m3,同比改善7.4%;优良天数累计18天,优良率90%;综合指数4.11,同比改善11%。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改善。



来源丨新区新时代


(编辑:太白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