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白湖新区深耕法治建设,着力提升执行力,挖掘特色工作,以具体业务“小切口”推进新区法治建设“大提升”。在政府合同管理领域创新行政执行方式,将数字技术应用与政府合同管理有机结合,推动政府合同管理各环节线上集成化办理,打造新区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机关内部政府合同管理领域执行力,实现“互联网+法治”新突破。
一、健全体制机制,实行“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创新管理体制。区级设立“合同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区政府合同管理,下设“合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政府合同管理工作指导、业务咨询、协同论证、合法审查、履约监督、风险预警等工作,创新政府合同管理体制,实现新区政府合同管理专业化、集成化、系统化。拓展覆盖范围。全面拓展政府合同管理范围,将以镇(街)、各部门单位名义对外签订的招投标、政府采购、合作共建等系列使用财政资金的各类政府合同全部纳入新区合同管理委员会监管范畴,率先在省内实现政府合同“标的额”全覆盖。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新区法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经区管委会集体研究通过了《政府合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为新区政府合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经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对外合作合同管理的通知》,对新区各主体对外签订合作合同的程序和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全面规范了政府、国有企业对外合作行为。
二、依托数字系统,打造“一站式”闭环新流程
流程设置再造。改变初始部门联合会议集中审查合同模式,全面梳理政府合同监管流程,将合同起草、在线咨询、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意见反馈、签约备案、履约监管等环节与数字化管理相融合,全面进行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建立“新区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政府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优化服务内容。全面优化“新区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开设了“法律法规库”、“合同文本库”、“合同条款库”,为起草单位高质量拟定合同提供借鉴和参考;支持多部门在线协同办公,让“数据跑腿”,便于修改意见汇集;系统中融入法律顾问审查与管理人员复核双重审定机制,避免工作脱节;将资信调查作为必备材料,固化合同合法性审查,合同文本修改全过程留痕,实现云存储,倒逼起草审查审批过程更规范;签后合同上传自动归档并形成全过程数据库以便备查,搭建了政府合同“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平台外“无业务”的工作局面。提升执行效能。通过系统提示信息,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办理未结事项,不仅有效缩短了各环节办理时限,而且实现行政执行力再提升。一份合同从起草到审定的时间已由过去的15日提升为当前的3个工作日,无论是单位起草合同、法制工作机构合法性审查,还是相关部门反馈意见、法律顾问及合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定的执行效能均有了显著提升。
三、聚合优势资源,构建“专业化”工作新格局
突出法治引领。政府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为充分发挥法治专业优势,新区引入法律顾问全程参与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征信调查、业务谈判、合同起草、合法性审查、意见反馈、风险识别、拟定防范措施等工作的指导和咨询解答。同时,将专业精通的法律顾问与了解区情实际的新区合同管理人员相结合,互为补充,实现法律法规与本地实际无缝衔接。发挥专业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发挥行业领域专业优势强化合同管理。通过“新区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全面整合财政、建设、公共资源、法治、法律顾问等部门人员力量,根据合同不同类别、引入方式等,重点征求专业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意见,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人员专业优势,强化政府合同管理过程中的联动协作,为合同起草单位及时提供业务指导,推进政府合同管理的整体进程和专业化水平。强化风险预警。防范合同风险是加强政府合同管理的初心和目的。依托“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合同风险问题数据库,强化在库数据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构建了政府合同风险预警防范机制。通过数据汇聚、分析、识别进行履约风险预警,及时提醒承办单位针对预警信息进行甄别,提前筹划防范措施、及时应对化解潜在风险,大大降低了政府合同法律风险和履约风险,有效提升政府合同监督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太白湖新区政府合同数字化管理经验模式日趋成熟,被多家省级媒体刊发推广。今年3月份省司法厅印发的《山东省司法厅关于2022年度合法性审查工作情况的通报》中,新区经验更是获充分肯定,而且得到济南市历城区、济阳区司法局等单位关注,并被济阳区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的借鉴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打响了新区数字化改革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