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奏响乡村“新牧歌” 发布日期:2024-11-22 11:13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位于太白湖新区的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围绕奶牛养殖和生态种植,走出了一条智能化、高品质、种养结合的新型标准化奶牛养殖新路子。如今,生态园已落地石桥镇4年,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稳步增收,日子过得越来越“牛气”。

过“牛”日子  收入无忧  

走进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养殖圈舍里,奶牛正悠闲地躺在圈棚里休息,兽医韩庆佳巡查着牛舍内奶牛的健康状况。韩庆佳大学所学专业为动物医学,毕业后留在潍坊工作,而思乡心切的他一直在寻找家门口的就业机会。2021年,他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的兽医招聘信息,毫不犹豫提交了简历,顺利进入园区工作。专业对口、福利待遇好,让韩庆佳决定留在这里,在养殖基地过起了“牛”日子。  

“前期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这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和今后发展都有很大帮助。”韩庆佳说,自己平时负责奶牛的日常营养管理和体质检查,每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还给缴纳五险一金,每天往返通勤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还有家人陪伴左右,就近就业和稳定的收入让韩庆佳很满意。  

2020年,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建在三号井煤矿北部约800亩塌陷回填地上,生态园划分为奶牛养殖牧场和围绕着牧场的科技生态种植观光园,目前8座牛舍已投用。附近的“60后”和“70后”村民外出打工年龄偏大,只能在家种种农田,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的建设刚好满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6岁的北王一村村民张翠苓在三强农牧科技园担任推料工作半年有余。每天,张翠苓驾驶推料车行驶在各座牛舍之间往返穿梭,把遗撒在牛舍道路中央的饲料推至奶牛围栏周围,让奶牛伸出头颅便能吃到饲料。“每天工作8小时,保证泌乳牛最佳饲料供给。在日常饲喂中,饲喂道车辆作业不及时,尤其堆料间隔不规律,时间过长导致奶牛没料吃。”如今将养牛经讲得头头是道的张翠苓,曾经是附近村里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自三强农牧科技园落户石桥镇,她和不少附近村民经过培训当上“牛保姆”。“在这儿喂牛,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家里有啥事儿还可以请假,我感到很知足。”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生活无虑,张翠苓对半年来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  

与张翠苓一同进入养殖企业工作的还有崔院村村民王红梅,由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现在她不光负责园区工人每天的午餐,还负责园区奶牛的数据管理等工作。“我原来在外打工,没办法照顾家里。回乡后我在这里工作,从家里骑电动车过来就几分钟时间,每天忙完家里的事情就过来奶牛基地上班。现在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王红梅说。

促生态业  农业变“绿”  

石桥镇是传统农业乡镇,每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如今,玉米秸秆成了奶牛养殖牧场的抢手货,不仅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还带动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太白湖新区石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玉米可加工成优质的青贮饲料,是奶牛优良的天然饲料。我们与当地农户签约,每年会固定收购大量玉米,提高农户收入,达到农户与企业双赢的效果。”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副总经理蒋丽丽介绍,石桥镇当地每亩玉米地可产3.5至4吨左右,每吨收购价约420元,以每头牛每天消耗30公斤,每年消耗9吨计算,每年需消耗6千亩,将全部从石桥镇周边农田收购,农民收入1000万元左右,大大降低了因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风险。“可以说,从青贮玉米秸秆开始,像滚雪球一样,已经形成了‘秸秆—加工—养殖—沼气、沼液—林果—采摘’等多条农业循环产业链。”  

不仅如此,石桥镇还利用第一书记资金,开展三强乳业牛棚租赁项目,每年可为参与租赁项目的6个村庄分别增加集体收入2—3万元。“2022年,我们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在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租赁了一座牛舍,牛舍属于固定资产,如此一来,许多集体经济为零的村庄每年都有了固定收入来源。”石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强农牧科技生态园以奶牛养殖为核心,结合玉米种植、饲草加工、鲜奶生产、粪污处理、农业观光等上下游产业,将这一块闲置荒地打造成一个现代养殖产业园,不仅可以规模化发展,还能够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让企业走得更远,带动更多老百姓家门口实现就业。



来源丨齐鲁晚报

编辑丨郝   萌

审核丨孙浩男

终审丨田海建


(编辑:太白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