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于2008年2月批准设立,位于济宁市中心城区南部,南接微山湖,北靠任城区,因纪念唐代诗人李白客居济宁23年而得名。辖区面积133平方公里,下辖石桥镇、许庄街道2个镇街,共38个村、27个社区,常住人口20余万人。先后荣获全国太白诗词吟诵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省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试点产业园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等称号。
新区成立以来,历届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发展定位,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60余个,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越、配套完善、民生幸福、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新区自然条件优越,梁济运河、泗河两河环抱,洸府河、古运河、幸福河三河穿境,南四湖、太白湖交相辉映,被誉为鲁西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太白湖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鱼类78种,各种底栖浮游动物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300余种,鸟类约200种,盛产鲫、草、鲢、鲤四大家鱼,武昌鱼、鳜鱼、甲鱼、青虾、毛蟹和莲、螺、蚌、菱等名贵湖产品,拥有东方白鹳、天鹅、震旦鸦雀、小鸦鹃、黑翅鸢等珍贵鸟类。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力开展“花满新城、增花添彩”行动,打造樱花大道、流苏大道等特色道路,形成了树绿、花繁、景美的城市风貌。全区建成城市绿道24公里,绿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色低碳,高质发展。聚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重点突破文化旅游、智能制造2个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商务金融、科教服务3个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算力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商务、高端服务、康养托育、都市农业、赛事经济等一批潜力产业,着力构建“2+3+N”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市文化产业园、太白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双循环经济电商产业园等高品质产业平台,吸引中国移动鲁南算力中心、时代绿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入驻,方特复兴之路、领先未来供应链、科斯顿液压、天銮新材料、鸿顺世纪城、太白湖露营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用,为新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国(济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融合区落户新区,太白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选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开放包容,通联八方。济宁内环高架穿区而过,5座跨线桥、7条主干道连接新老城区,实现了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坐高铁、40分钟上飞机,对外联通方便快捷。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政务资源,吸引华强方特、华侨城、吾悦广场、凯悦酒店、洲际智选、弘儒颐园、九如城等多家全国一流品牌落户投资。新区入选省级推进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建设试点县市区。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解放战争时期,新区群众支援和保护叶飞、王必成、陶勇、杨树斌等我军高级将领在新区开展革命,彰显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2008年以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扛起新城建设的光荣使命,负重奋起、埋头苦干,相继建成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和济宁医学院2所高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行政中心、市金融中心、市文化中心、市体育中心、市为民服务中心、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八大中心”,推动新区逐步成为全市核心区。配套完善,繁华聚合。建成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济医附院太白湖院区、济宁一中、济宁学院附属中小学、山师大太白湖实验中小学、市实验幼儿园、市民公园、市儿童公园等高品质配套设施,落地实施龙贵购物广场等五大城市综合体,构建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入选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城市品质和承载力显著提升,公共配套迈向全省一流水平。全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平台”试点工作现场会、全省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交流研讨会暨“创贷之家”服务驿站现场会在区召开,全国“一老一小”工作现场会、全国托育工作现场会、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全省婴幼儿照护现场会到区观摩。根据人口七普数据,全区常住人口增长4.3万人,增幅居全市前列。
经过多年持续健康发展,太白湖新区进入了蓄势突破、跨越赶超的机遇期、关键期,我们锚定“鲁南总部基地 北方数字新城 全国一流生态经济新区”奋斗目标,启动实施“三年蝶变行动”,构建完善“3635”工作体系,拼经济、育产业、抓项目、促消费、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2024年1-10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亿元,其中税收13.6亿元,占比85.5%。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